《中国民族教育》:普及高中教育背景下民族地区县中该往何处去

作者: 时间: 2018年01月03日 16:10 浏览量:

学生午间读书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高中普及攻坚,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何作为?如何让各族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县级民族地区高中教育势必要担当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湖北省来凤县第一中学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民族地区县中现状摸底

来凤一中创办于 1938年,是一所有着近 80年办学历史的公办高中,办学质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一度走在全州乃至全省前列,先后有十余人考入清华、北大。1998年,学校与武汉二中、黄冈高中等名校同期被评为首批“湖北省示范高中”,被誉为“民族教育的一颗明珠”。

束华山校长工作照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各种优质资源开始向大中城市汇聚, 和其他民族地区的县级高中学校一样,来凤一中逐步陷入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大量外流的窘境, 加上自身内部管理和体制改革未能及时有效跟进,导致办学质量逐年滑坡,社会声誉下降,学校发展陷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来看,与周边发达地区的教育“鸿沟”不断拉大。

近年来,尽管国家通过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办学行为等手段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资源仍源源不断向城市汇聚,“择校热”持续升温,一些“超级中学”不断涌现并形成教育垄断局面。初中毕业生如果不能进入到这些名校,进入一流大学就难上加难,教育的“马太效应”正在不断释放。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普遍偏弱,教育经费来源狭窄,投入大多不足,加上地域偏僻、条件比较艰苦,导致这些地区的县级高中对优质生源和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育生态普遍堪忧,“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送”的现象大量存在。

从共性来看,民族地区县级高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瓶颈”亟待破解:

客观上,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教师和学生成长平台缺失;学校管理方法陈旧,管理者不关注教育前沿动态,“人治”色彩浓厚,学校发展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优秀师资的引进和留住比较困难。

主观上,很大一部分教师观念滞后,忽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成长的本质,更多关注学生的高考,家长、学校、社会三方无法形成合力;教师学习少、培训少、交流少,导致视野狭隘;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教师不教就不会学,教师不搞老一套,不满堂灌就不放心;社会对教育的诉求过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同一片蓝天下的优质高中教育,办好每一所民族地区县级高中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除了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外,加强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和内生动力建设才是关键。

大胆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作为边远民族地区的一所薄弱学校,来凤一中求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多年的探索又让学校清醒地认识到,按部就班缓慢发展没有出路, 等待观望就会衰亡。要想赶上恩施甚至湖北省的一流学校,必须要有特别的胆略和勇气,走创新转型发展之路是不二选择。

经过充分论证,2014年,来凤县政府提出,振兴来凤教育,以公办高中为龙头,带动全县教育的发展,推动来凤教育质量逐步提升。2014年8月,借力教育扶贫的“东风”,来凤县在全州率先试水公办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启动同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引智大学,同时举全县之力建成一中新校区。

家长进课堂

来凤县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采取“两权分离、分权负责”的合作机制,实行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管理、专家办学、社会评价的权责明晰先进科学的办学体制。

新组建的华中师范大学来凤附属中学所有权不变,归属县政府,管理权交由华中师范大学, 按照办学协议,使用华中师范大学品牌,校长、常务副校长直接由华中师范大学选派,教务主任由华中师范大学负责招聘,教师由华中师范大学负责培训,县委、县政府支付相关的品牌使用和管理培训费用,并承诺根据学校办学情况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加大投入。

评价权交由独立第三方——社会,这对合作办学双方而言既是一种监督,又是一种质量保证。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山区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学校”的特色办学方向。

教育质量的差距根本上是教师水平的差距,管理育人,学校管理也培育教师。校长一个人的理念改变不了全校,校长一个人的创新也难以推动全校发展,创新应该是全体教职工的共识,创新需要引领、培养,也需要基础、平台和氛围,从该校的转型实践来看,让老师们融入创新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与序列。

创新学生管理倒逼教师能力提升。学生管理上的创新相对容易,设计校徽、班务日志、教学反馈、检查评比等都交给学生。徒步拉练、成人仪式、毕业典礼、诗歌朗诵、模拟法庭、汉字听写大赛以及成立多个学生社团,逐渐形成校园活动序列,进而形成固定课程、专题课程、活动课 程和自选课程四大类德育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 均衡的课程营养餐,调整作息时间,给学生更多 的自主学习时间、锻炼时间和培养特长爱好的时间以及睡眠时间……学生变了,教师必然要适应,课少了,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晚自习不能讲课,教师就要在办公室指导。学生视野和能力 的拓宽,必然倒逼教师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创新学校管理为教师成长搭台。依法治校,学校干部管理数据化,干部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断加强。每周有校园开放日,家长进学校,进课堂,参与评教,学校管理更民主更透明。学校风清气正,教师更加专注教书育人,更加专注个人素养提升,通过各种学习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利用华中师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互联网+”在学校各层面的展开。如“互联网+”教学、“互联网+”评价、“互联网+”德育、“互联网+”备课、“互联网+”安全、“互联网+”家校沟通、“互联网+”人事、“互联网+”招生宣传,等等。

土家摆手舞进课堂

通过每周三教研中心集体备课,或者参加教师研究中心活动,助力专业成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提升业务能力。广大教师利用外出学习交流机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看到了不足,也看到了自身的潜力,外出培训归来,主动上交培训总结,上培训汇报课;建立华中师范大学专家督学机制,建立国内专家、名师讲学机制,和华中师范大学合办校之间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大教研;依托信息化,资源同步共享,大兴教研之风。大力推行校本选修课程,开设教师讲坛,完善试卷命制与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教学质量月汇报展示活动,每学期举行论文、课件评比等,不断“唤醒”教师的质量意识。学校还每学期邀请清华北大等名校学生到访,进行励志互动、学法讲座、心理辅导,既帮助了学生,也推动了学校工作。

高三年级举办趣味运动会

创新人事改革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学校开展全员竞聘上岗,进行了中层干部竞聘换届,机构优化重组,学校设立学校事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业务指导与评价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后勤保障中心服务年级管理,教师和年级双向选择,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实行个人申报、集体选择制,评选校内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行政后勤明确岗位职责,竞聘上岗,职称评定全部数据量化, 不再论资排辈。每月量化考评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完善每个岗位的过程评价。

创新目标理念形成团队精神。创新理念是创新发展的先导,先进的办学理念能有效地缩小山区教育与发达教育之间的差距。围绕“中国山区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学校”的目标定位,确定“一主两翼”的具体实施路径,即以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为主体,以传承、彰显民族文化为一翼,培育具有土苗文化气质的“传统人”;以教育信息化为一翼,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 未来人”。借学校“ 十三五” 规划之契机,组织师生开展办学目标大讨论,用共同的愿景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仍有许多难题等待聚焦

合作办学三年,来凤一中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也勾勒出学校越来越美的风景。学校综合发展,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州级表彰,为民族地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累积了生动的实践经验,办学声誉不断得到提升,已经初步彰显了示范性引领的效果。

来凤一中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的广泛关注。但是学校也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县校合作新机制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相互接纳与融合,办学目标理念与山区部分群众只认高考成绩的矛盾,学校激励机制的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学校发展理念如何成为大家的共同意志等。这些问题,将是学校下一步变革探索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附属万科城小学: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专家组对我校进行综合考核评估

下一篇:来凤附属中学:我校举办“走进新时代 明天更美好”元旦颁奖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