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惠州大亚湾小学开设“创新实验班”,推进学校特色创新工作
作者: 时间: 2016年03月04日 14:49 浏览量:
为贯彻落实华中师范大学《关于推进华中师大附小特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切实办好“创新实验班”和学校特色创新工作,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州大亚湾小学于2016年2月25日召开了创新实验班的工作会议,会议由胡军副校长主持,叶祥佳校长、教科处、教务处的相关同志及创新实验班各科任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听取了创新实验班班主任钟嘉妮老师的工作报告,对钟嘉妮老师过去一个学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后,听取了创新实验班各科任老师的工作汇报,会议就各科任老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做了交流及讨论,最终确定了以下十项教学实验研究阶段性目标。
1、舞蹈:开展民族舞蹈教学和现代舞蹈教学相结合。以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为主体,创建一只特色舞蹈队。
指导教师:丘滢莹、钟嘉妮,上课时间:周末秀
2、歌唱:结合客家文化,学习客家山歌,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歌词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每一个月学习一首。
指导教师:丘滢莹,上课时间:音乐课
3、绘画:以素描、水粉、彩笔画、国画等形式为主,培养学生多方面绘画能力。具体学习绘画项目由指导老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做决定。
指导教师:王婷,上课时间:美术课
4、书法:倡导“漂漂亮亮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立足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写出一手好字,养成一笔终生受用的财富。主要以硬笔书法为主,软笔书法为辅。每周一次书法训练,单双周交叉进行。
指导教师:钟嘉妮、魏娜,上课时间:写字课(硬笔)、品德课(软笔)
5、演讲或朗诵:诵读经典美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至关重要。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作为增厚学生文化底蕴、建设书香校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建设校本课程的一种策略。积极倡导“读经典,悟人生,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主要以惠州名人诗歌、经典诗歌、《日有所诵》为诵读内容,引导学生诵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经典诗文,在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养成天天诵读的习惯,逐步使学生能够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指导教师:钟嘉妮,上课时间:早读或语文课
6、乐器:在学生掌握已有的乐器基础上,加以个别训练,选择口风琴或葫芦丝其中一个作为全班练习,力求一学期会吹一至二首曲子,逐步学会演奏。
指导教师:丘滢莹,上课时间:音乐课
7、武术:以“培养武术特长,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学习品质”为特色目标,以大课间和体育课为活动载体,集中全力,狠抓特色训练。主要以简单的武术操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体质。
指导教师:朱建文,上课时间:大课间或体育课
8、信息化教育:学校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一人一pad”数字化学习培养模式。配备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齐备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翻转能力、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混合学习等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彻底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指导教师:杨乐,上课时间:待定
9、校本课程:开设“渔乡文化”和“客家文化”课程,让学生从名人故事、客家山歌、地方习俗和民族饮食等方面了解本土文化。或者请民俗专家进行相关民俗讲座,讲解龙门农民画、罗浮山百草油、东平窑彩瓷等文化产品以及客家山歌、武术等民俗文化。
指导教师:李思邦,上课时间:校本课
10、“走出去”活动:力求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历史去了解当地文化,通过观看小金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和龙形拳表演、参观游览叶挺纪念园、农民画博物馆、叶亚来故居、罗浮山景区等当地名胜,进行农耕体验、拓展训练及学习制作客家美食等。
随后,叶祥佳校长做了重要讲话,他对创新实验班的实验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诠释。叶校长指出,特色创新实验班要按照以下原则来设立实验目标:
1.“创新实验班”项目要以点带面、以班带校,通过“创新实验班”的探索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寻找可行的路径。实验班的含义不在于培养一个班级的孩子,而在于在实验中研究,得到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和经验,最终在全校推广,进而在大亚湾甚至惠州进行推广。
2.“实验班”项目的践行必须立足于学校“阳光引悟教育”的总课题开展研究实验。在总课题的指引下,从日常教学中实验、思考、教学过程中提炼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子课题,再去研究、践行,总结。
3.对课程改革的方向的理解,应以“学科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素养的综合”为理念,不能孤立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悟出知识与智慧。
4.实验项目的落地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落实。要具体培养学生能说、会唱、会跳、会表演、会思考。把我们追求的综合素质变成一个个可量化、可检测的教学目标。
5.实验班的“特色”要挖掘本地有价值的特色资源。要善于从本地的文化特色中找到一个可以传承,并且便于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特色或特长点。通过一个支点来彰显地区文化的特色,形成我校校本课程的鲜明特色。
6.在当前信息化教育背景下要强化电教设备的使用,但也不能电教化。我校既要利用好未来教室和“一生一pad”的实验项目,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资源,探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路径,寻找适合未来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能过于依靠电教设备来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要寻找“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育教学的融合。
随着本次会议的召开,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州大亚湾小学“特色实验班”的工作目标更明确,方向更清晰,将极大的推动工作的开展。